2022年外国青年“看中国”摄影活动圆满落幕

【无忧购】

  12月13日, 2022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展映式在线上圆满举办,为持续一年、跨越十余海内外城市的拍摄活动写下圆满句点。疫情时期,“看中国”脚步不停息,持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做出贡献。展映仪式后,“会林文化奖”特殊贡献奖隆重颁出,美国鹰龙传媒董事长苏彦韬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齐鸣秋,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二级巡视员、影视交流处处长孙海东,教育部国际司人文交流与出国留学处处长王毅,广东省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建等嘉宾,以及2022年度“看中国”合作承办单位暨南大学、肇庆学院、西南大学、辽宁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的组委会委员、院校领导、带队教师等上百位嘉宾共同出席了展映仪式。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向所有参加2022“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中外青年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持续十一届的“看中国”项目正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中华文明之美,在山川风物里的“诗与远方”,在文化艺术的多彩绚丽,在人文交流的传承分享,也在“看中国”外国青年的镜头中。中外青年携手遥看中华文明之“满天星斗”,追寻中华文明之“皓月当空”,向全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期待“看中国”发挥青年力量,促进中外青年民间交流、民心相通,推动全球化、分众化传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人文感与青春度。

  黄会林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全球更加彰显”,这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12年来一以贯之的宗旨。2022“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自4月初启动以来,在国内外遴选出46国82位外国青年,其中有70位是正在我国内地学习的留学生,其余12位是国外青年导演,他们共同创作完成了75部纪录短片。今年“看中国”创作单元包含三大主题:一是“在华留学生看中国”单元,深入挖掘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风华、风尚、风光”故事,在8省区市历时7个月完成70部纪录短片。二是考虑到疫情期间,海外外国青年仍然无法来华的情况,2022年“看中国”创设“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稻米”单元,组织了来自包括巴西、西班牙、印度、日本、马达加斯加等五国在内的12位外国青年,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拍摄了5部纪录短片,同时在重庆、辽宁、广东、山东、浙江组织完成了7部关于“稻米文化”的作品,以期最终剪辑一部85分钟纪录片。三是为“北京冬奥会”主题量身打造“外国青年看冬奥”单元,拍摄完成3部独具“Z世代”风格的冬奥短片。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看中国”还推出了“这十年:外国青年看中国”线上系列展映活动。截至目前,已在微信公众号、YouTube官方账号发布13个主题、230余部系列作品,描绘出外国青年眼中十年来中国大地各行各业的时代风貌。在出版物方面,研究院首次与人民出版社合作,策划精装书籍《这十年:外国青年看中国》,目前正在审校中。黄会林先生也向给予“看中国”项目支持的承办单位以及社会各界致以衷心感谢,并邀请中外专家对展映的短片提出专业性建议。

  《稻之旅》《福荫》《流动的武汉》《寻·峡》《写给爷爷的一首诗》《大米之歌》等6部代表性作品从今年的75部短片中脱颖而出,在展映仪式上与观众见面。博茨瓦纳青年Mamelang来到有着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的连山县黑山梯田,探索在中国人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稻米;尼日利亚青年Ernest Agu走进重庆市巫溪县的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下护林员们巡山护林、保护生态的伟大人生;加纳青年Deih Sedem Akorkor穿梭于武汉的大街小巷,见证着出租车司机的繁忙身影和城市的繁华变迁;波兰青年Elzbieta Wolenska拍摄肇庆羚羊峡里的“守峡人”,探访古道之谜和当地文化传承;缅甸青年Lily Pan在体验手语及与听障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手语的魅力与价值;日本青年小川夏果则用镜头记录北海道农家水稻种植,展现稻米文化中的情与礼。

  埃及记者、中国外文局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侯萨穆·法鲁克(Hosam FAROUK)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张鹂分别对六部作品进行点评。法鲁克表示,他最深刻的一个感觉就是“耳目一新”,因为青年导演把自己代入进普通人的视角,带领观众一起“体会”中国,使其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导演们镜头下的主人公既平实又伟大,六部作品的主人公有出租司机、普通农户、护林员等等,都是非常基层的中国人,他们的故事可以代表中国的普罗大众。导演们进行了很好的提炼,让普通人的故事不再普通。这些影片能够将真实的中国带给全世界的观众。张鹂则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青年导演,恰如其分地带来了不一样的角度。六部作品题材丰富,视角多元,既融入了当地地方特色,也代入了丰富的个人体验,充满了创造力与想象力,反映了当下中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融合共生的真实立体的景象。

  展映仪式结束后,会林文化奖“特殊贡献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奖”为表彰传播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而设立,迄今已举办八届,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之初心、汇聚各界人士之热心、持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恒心、坚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信心。本届会林文化奖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为美国鹰龙传媒董事长、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主席苏彦韬先生,他深耕媒体、文化艺术事业和电影事业30年,始终坚守初心,情系中华,坚持通过光影艺术推动东西方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是海外华侨华人爱国人士的优秀典范,中美文 化交流的使者,中国文化传播的践行者,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线上出席本次活动的与会人员还有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河北大学副校长过常宝,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谷国庆,美国鹰龙传媒董事长、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主席苏彦韬,中国新闻社视频部主任兼中国新闻网副总裁齐彬,人民网海外传播部主任刘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影视数据库主任郭轶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影视数据库副主任李娟,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陕西长河实业集团董事长高鸿鹏,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许柏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处处长吴玉军,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王洛忠,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孙宇,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孙薇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胜兰,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步朗,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俞虹,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远婴,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特聘院长倪祥保,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教授苏浩,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李瑞卿,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那尔苏,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经理王新玲,北京雅迪文化总裁周艳。

  至此,2022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和第七届“会林文化奖”特殊贡献奖颁奖典礼圆满落幕。截至2022年11月底,“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已组织来自101国的895名导演,完成854部短片,共获157项国际奖。这些影片在5大洲28国展映,出版系列书籍11种,举办“金目奖”8届,被200多家中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在覆盖全球3500万观众的美国城市卫视播出4002次,网络点击量突破1000万,共收到451条、逾53822字留言反馈。十一年来,“看中国”持之以恒,通过外国青年讲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未来“看中国”项目仍将坚守初衷,不断努力,持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使中国文化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