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透视中国养老市场发展趋势)

近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3.5%,接近深度老龄化水平(14%)。

10月14日,正值重阳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中欧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受访者自己或其父母目前有养老需求,超过一半的人每月愿意为每位老人支付1万元及以上的养老费用,养老需求的广泛和迫切可见一斑。

要了解中国养老市场,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今,中国总人口缓慢增长(从11.34亿到14.12亿),但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5岁以下人口从30年前的27%下降到现在的17%,减少了10个百分点,老年人相应地增长了10%,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5%。

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教授指出,“按照这个速度,到2022年就会超过14%,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有的已经是超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在谈到中国老龄化的特征时,周东生表示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三大特征:加速老龄化;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周东生指出,高龄老人快速增加意味着空巢、独居、带病的老人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中国老龄化速度太快,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严重不足,不仅是人力、财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度、意识上也相对滞后。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口在家养老,7%的老年人口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3%的老年人口在机构养老。

在周东生看来,不论哪种模式,目前都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缺乏成熟的养老企业、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盈利能力不足、人才严重不足、技术应用不足等,但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支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国家基本养老、单位补充养老和个人商业养老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然而,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且缺口不断扩大;第二支柱覆盖人群有限,只有几千万人,规模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且发展缓慢。”周东生表示。

他建议,要解决支付问题,必须发展第三支柱,从海外的经验来看,第三支柱的作用举足轻重,比如美国2019年第三支柱比重已达31.3%。

养老市场迎重要变局

虽然我国的养老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周东生表示,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旺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会。未来5~10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

记者观察到,从政策的角度而言,国家政策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比如,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6年开始试点的“长护险”,目前已扩大到49个城市。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当作国家战略。今年9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等17家公司共同发起,成为国家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围绕人口老龄化会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出台,”周东生表示。

图片来源:《中欧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

与此同时,面对养老市场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报告指出,首先,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同时,根据选择的目标市场和定位,企业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为各养老市场的参与者和顾客创造价值;此外,企业还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效降本,特别是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的企业,业务相对养老机构更加分散,过程也更难控制,更需要利用科技。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是要解决支付问题,光靠政府买单的单一养老服务收入恐怕很难持续,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创新金融支付方式。”周东生强调。

当下,中国养老行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周东生指出,随着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养老行业会是多层次的,各种形态的企业都会有相应的发挥空间。“未来几年资本可能会大量进入,这将大大改变行业格局,现有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发生转变。”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