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主席任飏:家风培养要注重三个维度

【无忧购】

  家风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家风的传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哪些重大意义?如何把家风教育在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中进一步推广与发展?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主席任飏做客新浪教育,畅谈家风的培育和传承。

  主持人:西城区教育工会举办的很多活动都是围绕家风展开的,您认为举办这类活动对于广大家庭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任飏:大家对于工会的认知多是“访贫问苦、节日慰问、文体活动、唱歌跳舞”,其实,作为教育工会,还应该连接起家庭、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这五个主体来。我们认为,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将五个主体凝结成一块,那就是家风。当教育的产品—学生—出现问题时,常见的是不同主体间相互指责,老师说家庭不管不问,只指望在学校的那些时间怎么能行?家长则说孩子的教育难道不是学校为主体来执行吗?社会怪学校输送了不合格产品,学校则说社会提供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认为,尽管环境确实重要,但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可以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家庭小环境打造的充满朝气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样才能够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到了社会上的发展打下最好的基础,获得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可能。

  我们知道孩子的培养当然是多方面的,知识的传授只是其中之一,习惯的养成,乃至三观的培养,其实都跟多个环节有关系。塑造良好的家风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的家风恰好能提供最好的起点。在这个考虑之下,我们决定尽己所能,将家风活动从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组织实施,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主持人:家风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教育。您认为教育界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发扬有哪些路径和方式?

  任飏:是啊,家风的培养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说到路径与方式,我觉得可以简单总结维度三个字:讲、学、润。

  第一个,讲。在学校里,可以通过组织教职工集体学习、学生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地宣传家风传承活动,向全体师生和家长讲解家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例如,可以开展以家风为主题的论坛、演讲、征文、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展示自己的家风,互相交流借鉴。家风教育既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的文化传承,又要深化大众对传统家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个,学。优良家风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人读过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朱子家训以及颜氏家训等这些文字化的记载,其实,无论是世族大家的家书家训,还是普通百姓家的家规家教,它们虽然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但所传承的都是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和立身准则,体现的都是对下一代人言行举止的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些大家族,除了文字资料,还有具体做法,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第三个字,润。以身作则总是最好的教育,比如我们在开展“勤俭节约”这个主题的教育时,引入《训俭示康》,或者《曾国藩家书》就非常契合主题,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让大家明白“家俭则兴,人勤则健”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约束。这样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相信比单纯地理论说教更容易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

  关于家风,我想特别提一下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的母校刚好在西城区,所以有比较全面的资料,我恰好去看过。钱学森先生的父亲钱均夫有着良好的家教,留学日本时和鲁迅先生同学,后来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的校长。在父亲的教诲下,钱学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自立自制,这些为后期的科学成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主持人:西城区教育工会自2015年开展“家风”相关的系列活动以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其中“风采杏坛”系列活动更是设计了很多好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比如朗诵会、合唱比赛、交响合唱音乐会、观看经典戏剧等非常丰富,可以详细给我们介绍下举办这个系列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吗?

  任飏:我们举办这些活动的初心是非常朴素的,就是希望能够真真切切地服务到广大教职工,让参加其中的教职工都能有所收获、有所体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风采杏坛”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能够增进教职工的全方位交流,缓解工作压力,愉悦身心,能够满足全市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教职工内涵发展。活动充分考虑了教职工的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解读传统文化,符合广大教职工的精神诉求。

  为了了解教职工的需求,我们还组织了教职工需求的定期调查和问卷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判断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努力提升教育工会特色化、精准化水服务平。不少教师虽然在文化活动比较多的北京,机会不是很多能去观赏大型的文化品赏活动,自己如果总是忙碌于家庭和学校,视野不够开拓,也必然影响孩子们的心胸,所以这些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大家的眼界,为家风的深入人心提供了一种渠道。

  主持人: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深受家风的影响,也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丰富甚至改变着家风,请您分享下您家的家风是怎样的?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任飏:其实我也是到参加工作了以后,才开始对我家的家风、家训、家教有了一些思考。我爸妈都是北京师范学院毕业的,我爸爸一直担任中学校长,我妈妈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当然,父辈那一代人,从生活上说都是非常朴素的,他们很少讲什么大道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也没有一本类似于“任氏家训”之类的东西。所以后来我在策划家风系列活动时问自己,我们家有家风吗?我们自家的家风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发现,其实是有的。

  任飏:不是说家风一定要成文成册地世代相传,其实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风更多是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着下一代的。我家的家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奉献、勤奋、感恩和守信。我爸大学毕业后作为系里的唯一党员自愿报名去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北大荒,我妈也跟着去了。他们都算是地道的北京人,但是一直在黑龙江的东方红林场里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把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林区的教育事业,他们用自己得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是奉献。同样地,他们也在生活细节中告诉我做人做事应该勤劳踏实、懂感恩、讲诚信这样的话,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比如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对于别人的帮助永远心存感激、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等等,这些好多其实都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甚至会习以为常,但是这些小事坚持、积累几十年以后,就成为了我们这个家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了。

  任飏: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同时又是深刻全面、持续我们一生的。我的父母以一言一行影响着我,我又以一言一行影响着我的孩子。我家里的家风成就了我,让我有毅力、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教育工作。无论时代怎样进步,社会怎样变化,家庭作为社会起点和基础的地位至关重要。我家是这样,我相信更多的家庭也是这样做的。

  主持人:您主编的《家风》一书获得了很多知名人士的推荐,并且内容也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及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当时是什么原由让您决定编写这边这本书的?从家风正式出版到现在,您觉得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西城区教育工会下一步在教育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计划?

  任飏:西城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强区,教育工会则是区教育系统的群团组织,为了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我们从2015年开始组织“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我们把家风建设和师德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西城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先做了一个整体规划,随后由点及面将家风主题的各项活动全面铺开,精心组织策划了系列家风活动。首场活动是劳模话家风的沙龙活动,我们邀请了区教育系统的劳模就家风进行了一次大家谈的活动,大家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家风家教中收获的情感体验、精神成长,家风的积淀和传承,这一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在内的媒体关注,并进行了重点报道。

  随后,我们在北京四中做了一次更大范围的研讨,开展了家风大家谈——北京四中站这个活动,将家风的建设推而广之,包括学生家长,学生,老师,校长,教育专家等都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论述,回顾分享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家风传承的感悟和体会,使得家风越来越立体丰满起来。这些活动举办以后,我们觉得谈话类的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时的弘扬和倡导没有办法将家风深植在人们心中,而“家风”又不是一时流行的快餐文化,所以我们想要书写和记录下来,让它更好的传承下去。

  就这样,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全区教育系统的“家风大家谈”征文活动。各个基层单位非常踊跃的参与进来,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上万名教职工来书写家风。我们一共收到了121个单位选拔推荐的949篇优秀作品,这更让我们坚定了把家风主题深入开展下去的信心,最后我们将其中的八十几篇文章汇集成册,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出版不久就在北京图书大厦销售排行榜上成了日冠军、周冠军和月冠军。

  由于《家风》一书得到了社会各界人的充分认可,北京市委宣传。在“书香溢京城,全民享阅读”的北京读书日活动中锁定这本书作为当天活动的主题,当晚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这场活动进行了报道。《家风》从出版到现在,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提升了全区、全社会广大学生、家长、教师群体对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注。《家风》这本书里面所选的这些文章,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重视的勤劳、质朴、诚实、阳光、善良、深情、奉献这些传统美德,乃至“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我们传统文化中所重视一些价值,为弘扬、传播优秀的家风文化提供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想设计出更多更丰富更好的形式来解读家风、议论传扬好的家风,除了演讲、讨论、研讨之外,我们也在考虑出版后续作品。我们西城区教育工会下一步会组织更多立意新颖、紧贴时代主题的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提升教职工的综合素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