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策代表性模型(决策的经典模型)

《决策和判断》的第三、四部分分别谈论了决策的经典模型和判断的一些代表性偏差,前面的文章也一一细说了。因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今天来把它总结下。由于这两部分总结到一起太长了,所以今天只总结第三部分,即决策的经典模型。还是那句老话,和前文有所出入,请以现在为准,现在和将来有所出入,请以将来为准。

一、理性决策起源和发展

1、:伯诺利提出圣彼得堡悖论,他堂弟提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来解释,该理论为选择行为理论奠定基础,并导致期望效用理论的产生

2、发展:最著名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即在理性决策情况下,人们会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

它描述的是理性人做出的理性行为,而不是描述实际行为。理性行为下的人是极其理性的,而实际行为下的人是并非完全理性的。注意哦,期望效用理论是一个理论系,不只代表了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主要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基本假设/公理,如下:

a、有序性:即要么一直偏好,要么都无所谓。

b、占优性:即只选择优势策略,哪怕只是一丁点优势。

c、相消性:即只比较结果不同的,结果相同的不比较。

d、可传递性:即在A和B中更偏好A,在B和C中更偏好B,那么在A和C中只能更偏好A。

e、连续性:如果出现好的结果概率很大,那么应该选择最好或最坏的,绝对不能是中间值

f、恒定性:决策者不能受备选方案的影响

3、扩展:主观期望理论

萨维奇提出主观期望理论,即存在人们对某件事可能发生的主观概率,十分适用于客观概率无法预先得知或事情只发生很少的次数

4、扩展:“随机的”选择模型

邓肯卢斯提出的“随机的”选择模型,即很多选择没有规律可言,纯属随机。

二、理性决策存在的代表性悖论

阿莱悖论

艾尔斯伯格悖论

三、由悖论引发的以替代理性决策的(描述性决策模型)

1、满意:西蒙提出的人们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优,也只能达到满意,而不能达到最优。他是最早出现替代期望效用理论的。

 2、 前景理论:由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人们具有规避风险的倾向,该理论最为有名。

 A、用价值代替效用,即效用是从净财富方面考虑,而价值是从收益和损失方面定义。

a、规避损失:损失比收益更突出,即损失同样的东西时的感觉比得到的感觉要强烈得多。所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a、商讨和谈判更复杂:它会使商讨和谈判变得更复杂,因为每一方都把让步看成损失

ab、禀赋效应:当物品成为人们的禀赋时,它的价值便增加了。

b、面对收益时规避损失,面临损失时偏好风险

 B、偏好取决于问题框架

a、 得失框架:用获得还是损失去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b、 懒惰框架:人是懒惰,如果不想别人做某件事,则设置一些阻碍,如果想别人做某事,则减少阻碍。

 C、确定效应和虚假确定效用具有类似的作用

确定效用是:人们觉得确定的事比不确定的事要权重大,且更愿意消除风险而不是减少更小。原因是人们具有小概率倾向,即决策者一般会强调夸大小概率事件,而忽视一般大概率事件。

3、后悔理论

即每个人都有后悔和欣喜的感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时,人们会把这两感觉考虑进去作为决策的一个因素。它仍采用经典的期望效用理论函数,只是加了后悔这个变量进去。

4、多属性选择

即只需要和目标价值观保持一致,无需追求最优化,它关于是如何做决策,而不是做得有多好。

A、 二选一采用补偿性原则:采用某一标准的高价值弥补另一标准的低价值

a、线性模型:将每一个标准赋予其权重,然后将值加权。该模型和人类做的决策结果十分相近

b、差异加法模型:和线性模型类似,但它是比较差异后,将差异赋予权重后加权。这模型和线性模型更接近于人类的决策模型

c、理想点模型:运算和线性模型类似,但原理不同。即将各备选方案和理性方案对比,再将其中的差异进行加权比较

B、多个备选方案采用非补偿性策略

a、关联原则:排除预定范围外的备选方案

b、析取原则:衡量标准是最好的属性,而不是最差的

c、词典式策略:先按最重要的标准进行排查,然后再按第二第三标准

d、逐步淘汰制:逐步淘汰不好的,选择好的

C、优先标准:如果两个方案具有相同的价值,则选择优先标准上更有价值的方案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