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中干是什么意思呢?(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实则“干”巴瘦)

“外强中干”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成语了,其基本含义是:外表看起来好像强大无比,实际上却虚弱无力。其中贬义成分十分明显。

如果要问“外强中干”的“干”字是何义,在这里为什么表示虚弱不堪的意思?不知有几人能说出其所以然来。为方便读者理解这一成语,我们从训诂学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看这一成语的出处:“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一书,原文是:“晋惠公与秦师战於韩,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惟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及战,晋戎马还泞而止。秦获晋侯以归。”

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在夷吾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池割让给秦国,权作回报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践行诺言。秦国自然不高兴了。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饿殍遍地,晋惠公睁一眼闭一眼,也没有伸出援手,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养精蓄锐之后,秦穆公便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座城。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产的好马。大臣庆郑连忙劝告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习性难以驾驭,一旦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不听招呼。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尥蹶子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作这种决定吧!”可是,晋惠公一意孤行,一点都不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了状况,不听主人指挥,从而导致晋国军队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捉住,成了阶下囚。

首先解读“干”字。

“干”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形义为树杈、树枝。由于上古时代没有像样的武器,就用树杈、树枝作为器械进行捕猎或作战或劳作,故有干犯、干仗、干扰、干累、干涉、干戈、干掉、干事、干活的说法;由于树枝离开土地的滋养很快就会失去水分,所以又引申出干燥、干瘪、干瘦、干涸、干肉的说法;如若是大树上的主要树杈、树枝,必然也是树木的主体部分,这样又引申出主干、干道、干线、干流、干支、干部、干渠的说法。后来干脆把缺少水分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也比作“干”了,如干饭、干粮、干菜、干草、干裂、干硬、干结、干净、干涩、干冷、干爹、干娘、干儿、干亲、干嚎、干哭、饼干等。

许慎《说文解字》“干,犯也。”即干犯、侵犯、进犯。可见许慎这种解释也并非本义了。《尔雅.释言》“干,求也。”即贪求。侵犯、进犯当然是有所求。《论语》“子张学干禄。”这里“干禄”就是求取官职的意思。《传》“干,厓也。水涯也。”即山崖边、水边。这种解释都有水少之义,此解为远引申义。《韵会》“若干,数未定之辞,犹言几许也。”这种解释由器械数量引申而来,为远引申义。《皇极经世》“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这里“干”字借代义。

此外,“干”字还与奸、竿、扞、忓、矸等字相通,都是借代所致,其实就是古人写得错别字。当然古代字少,借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由上述分析可知,“干”字在成语“外强中干”中是由干瘪、干瘦引申出来的,表示虚弱无力、不堪重负的。试想,一人长得干巴瘦,只能说明其体质不行或身体有病,这种情况下身体还不虚弱吗?还能经受得起打击吗?即便是表面看上去高高大大,身强体壮,内心已经没有了支撑的本钱,谁人还把你当回事啊!只好自己狐假虎威、装腔作势罢了。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